媒體報道
《中國青年報》117條防護服生產線背后的硬核支撐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時間:2021-01-07 瀏覽量:次

中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實現經濟正增長,這離不開中國制造的抗疫支援和疫后復產。在第五屆“中國制造日”全國主會場活動的“硬核支援”板塊,來自不同領域的中國企業都印證了這一觀點。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劍/攝

為了抗擊疫情,新興際華集團共有11家生產企業累計投入117條生產線、7200余名職工和5228套設備,投入醫用防護服轉產攻堅戰。很多一線工人不知道生產的防護服會被誰穿上、會被運到哪些醫院。但大家都知道,他們生產的是保衛醫護人員的“盔甲”,不能掉以輕心。
生產1357萬套防護服、4000余萬個口罩,這是截止到2020年11月底,際華股份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交出的答卷。
際華股份是新興際華集團的下屬公司,當疫情襲來時,新興際華集團立刻調整生產線,調動集團下屬的各分公司,迅速投入復工復產,為在一線奮戰的醫護人員和百姓提供防護“鎧甲”。
在新興際華集團的這份抗疫成績單上,滿是央企的責任與擔當。數據統計,在抗疫物資生產保障中,際華股份從2020年1月底“零”起步至2月14日達到日產4.5萬套,2月28日日產醫用防護服達14.5萬套,占當時疫情最嚴峻時期全國日產量的40%-50%;新興鑄管股份先后完成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北京小湯山醫院等10家應急項目建設的管材保供任務;新興際華醫藥公司連夜向維持疫情防控秩序的湖北公安民警捐贈1000萬元藥品,保障一線民警身心健康,并于1月30日職工全體上崗,生產急需洗手液和乙醇;新興重工和新興應急公司緊急研發生產“疫情防控綜合保障方艙”“疫情防控檢查方艙”“醫療CT方艙”“疫情隔離艙”4類方艙99臺。
新興際華集團副總經理張同波說:“在這次抗疫的過程中,我們為黨和人民交上一份圓滿答卷。”
臨危受命
在農歷大年初三那天,新興際華集團際華3543針織服飾有限公司成衣車間技術員闞曉蘭接到了生產防護服任務。那時,她已經在網絡上、電視上得知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防護服緊缺。
1月27日,新興際華集團旗下的際華股份公司選定在“非典”時期曾保供小湯山醫院隔離服的石家莊際華3502公司作為主導企業,首批吸收際華3534、際華3543、際華3536和際華3521、際華3503、際華5302等具有較強服裝制作能力的企業參與,積極主動對接屬地行政主管部門,全力組織探索防護服試產投產。于是,闞曉蘭等人接到了公司的電話。
原本闞曉蘭并不在抗疫人員的名單中,和她同廠的一名技術員因為村子被封,不能出村,所以公司臨時給闞曉蘭打了電話,通知她第二天到生產線工作。闞曉蘭沒有絲毫的猶豫,立刻著手查閱防護服資料,她也顧不上考慮危險和害怕,“我沒有做防護服的經驗,我就想趕快知道防護服怎么做。”
南京際華5302服飾裝具有限公司服裝技術主管冉紅俠也是臨時接到的通知。大年初二,看著網絡上、電視上不斷滾動的疫情報道,她知道,這次疫情比較嚴重。接到任務后,她第一時間趕到工廠車間。因為手頭的防護物資不夠,她用帽子、口罩、圍巾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當時的狀況緊急,真的是刻不容緩,也不允許我們去想其他問題,我們要做防護服就必須把這個事情做好,要對產品全權負責”。
所有接到任務的際華人和她們一樣,對防護服生產了解甚少,卻義無反顧地站在生產一線。他們自己想辦法學習,冉紅俠向朋友借了一件防護服,和其他技術員開始撥版研究,制定防護服生產工序和流程。等原材料進廠之后,他們開始上手生產。
畢竟沒有經驗,最開始技術員連材料的正反都分不清楚,“我們不停地找資料,和廠家溝通、論證,最后才做出樣衣。”冉紅俠說,做出樣衣后,她們仍舊擔心防護服的防護效果,害怕醫護人員穿得不舒服,所以不斷調試、檢測,找不同身高、不同身材的人進行試穿,測試舉手、跳躍等動作,以免出現大動作情況下防護服破損的問題,“這是醫護人員的安全保障,我們不能讓產品出現差池。”
醫用防護服屬于二類醫療器械,生產需要嚴格的標準和資質。際華3502職業裝有限公司標準技術員曹賽寧說,剛接到任務的那幾天,他天天都在辦公室和同事研究起草防護服注冊和生產標準。沒有制作防護服的經驗,他就在2003年做過防護服的領導帶領下,對照著新的國標要求研發生產技術。每天8點不到他就到了公司,有時候凌晨兩點多才回家。在第一批樣衣生產出來的那幾天,他一天得到防護服檢測所好幾次,了解防護服的質量如何。
可那個時候誰都不覺得累也不覺得苦。闞曉蘭說,以前廠子里每增加一條新的生產線,同事總會詢問工費是多少,而這次沒有一個人考慮過報酬。有個同事對她說:“我不在乎給多少錢,這些防護服是一線抗疫人員的保障,保護了一線的人,也就是保護了我們的家人。”
曹賽寧的一些同事住的地方離工廠比較遠,開車需要1個多小時,幾次加班到凌晨的時候,領導都讓他們先走,可沒有一個人提前離開,“他們都說,留下來還能再做點什么”。后來,離家近的同事為離家遠的同事提供了住處,還有一些同事就住在了辦公室里,曹賽寧說,那個時候,大家特別團結。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將近兩個月,際華集團的各分公司從農歷大年初二開工,直至3月底才陸續恢復正常生產。闞曉蘭回憶說,很多員工一直堅守在工作一線沒有回家,“有個同事孩子過生日,只買了些食品、玩具送到村口,甚至沒來得及看孩子一眼,就匆匆離去”。
冉紅俠說,那個時候幾乎所有人都隨叫隨到,“剛走到回家就被叫回工廠繼續趕工,都是常有的事”。
張同波介紹說,為了抗擊疫情,新興際華集團共有11家生產企業累計投入117條生產線、7200余名職工和5228套設備,進行醫用防護服轉產攻堅戰。
一針一線筑起醫護人員防護“鎧甲”
“我們多做一件防護服,就多給醫護人員提供一層保障。”這是冉紅俠和同事們互相打氣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從束手無策到日產2500件防護服,冉紅俠和她的同事們用手中的針線為醫護工作者筑起安全防線。
每件防護服要經過50多道工序,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準,有5000多個針眼,每個針眼都要用熱封膠條密封。最開始的時候,技術不成熟,一件防護服上經常有很多針眼,加上負責熱封膠條密封的機器——熱封機的短缺,生產效率不高,冉紅俠很著急。
于是,她嘗試改進工藝,首先是用包縫壓腳的方式上松緊,解決了上松緊的問題,并節約了兩道工序,搶出了一定的時間。接著,她改變防護服樣式,減少防護服的裁片從而減少針眼,“針眼越多,暴露的風險越大。”經過數十次的修改完善,樣品終于設計定板。冉紅俠還時刻注意關注氣溫變化,早中晚三次調試熱封機的壓膠溫度,讓設備達到最理想的操作溫度和壓力,以保證熱封機的正常使用。
在河北涿州闞曉蘭工作的工廠里,工人也在加班加點地工作。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率,解決熱封機短缺矛盾,她與同事們提出“將樣衣制作中的包縫、合身全等三序合為一序”的改善提案,按照這一方法,防護服生產效率提升了7.3%,而且為熱封機24小時不停機生產提供了可能。白天,她就讓同事們做好半成品防護服,晚上工作人員休息后,熱封機還能繼續工作,實現24小時“人停機不停”,熱封機滿負荷生產。
所有在一線的工作人員都為了一個目的——保護好醫護人員而努力。曹賽寧作為公司的技術員也不斷思考,防護服如何能更好地滿足醫護人員需求。后來,公司特意請來了一線醫護人員了解他們穿著防護服的感受和需求,對方說,防護鞋套過大,經常會出現絆腳的問題。曹賽寧把這句話記在了心里,開始研究讓醫護人員不絆腳的方法。經過幾天的研究,他研發出了新式鞋套,這一鞋套比起傳統鞋套更為合腳,同時他還在鞋底增加了耐磨層,可以保證穿8個小時、走幾萬步都不會磨破,“這樣也能更好地保護醫護人員。”后來,這一鞋套被運往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作為一線工人,冉紅俠也不知道生產的防護服會被誰穿上、會被運到哪些醫院,她只知道,她手里是保衛醫護人員的“盔甲”,她不能掉以輕心。
有一天,她看到工廠里的同事播放的一段視頻,那是一個阿姨的女婿發來的。阿姨的女婿是一線的醫護人員,他穿了際華生產的防護服后拍了一段視頻來表示感謝,看完視頻后,冉紅俠特別高興,“穿著我們做的防護服,安全地去、安全地回,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欣慰,再苦再累也值了。”
“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制造什么”
“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制造什么!”這是中國制造的使命和擔當,但由于大多數企業都是第一次生產防護服,設備調試、消殺滅菌、資質證照、技術標準和物流通道等困難都擺在新興際華集團等轉產企業面前。
“多虧了疫情防控全國一盤棋的統一調控”,張同波介紹說,在國資委、工信部、發改委、衛健委、國家藥監局等各部門以及各地政府的支持下,上述問題最終得以圓滿解決。
據透露,在國資委的全天候指導下,新興際華集團與中國產業用紡織品協會對接,第一時間拿到了原料企業名錄,并在中核集團的配合下完成電子束輻照配套消殺。
此外,國家和地方藥監局為多家生產企業提供資質證照支持,工信部制定了緊急轉產應急技術標準,為醫用防護服能夠進入疫區提供了條件;中石化則緊急提供了20噸優質熔噴布,為產品供應和產品質量提供了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當原材料、機器價格飛漲時,新興際華集團公開承諾,“只要國家和人民需要就生產,不講價。無論面對什么樣的成本困難,不漲價。”
“中國制造為人民而生,生命至上一直是央企秉承的責任。”張同波說,“對于央企來說,中國制造就代表著責任和擔當,也正是因為秉承著這樣的信念,企業和員工長期以來積累了高效協同的工作作風和實干精神,通過團結協作、拼搏奉獻,使得企業實現了順利、快速的轉產。”
作為央企,新興際華集團一直努力打造好“中國制造”這張名片,張同波說:“中國制造要實現技術引領,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和自立自強的精神,要在視野格局、創新能力、資源配置、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大力改革。作為相對傳統的制造業,要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使命擔當和責任。要重視高端人才、科技人員的吸收和培養,解決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