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中工網》在鐵與火中揮灑青春汗水
來源:中工網 發布時間:2021-01-04 瀏覽量:次
新興際華集團所屬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源于1971年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六七二工程指揮部。50年來,一代又一代新興鑄管人用青春和熱血開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沉寂于大山深處到登上全球舞臺的歷程。
如今,該公司已成為全球球墨鑄鐵管領導者,鑄管領域標準制定者,生產基地遍布河北武安、安徽蕪湖、湖北黃石、廣東陽江等全國各大區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銷售網絡覆蓋110多個國家。
立足“十四五”,逐夢新征程。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鑄管人緊握做強世界鑄管行業領導者和冶金行業領先者的接力棒,在鐵與火的淬煉中揮灑青春汗水。
“把創新落在細微處”
圖為王作恒對圖紙上的數據進行完善
作為黃石新興鑄管公司青年骨干力量,王作恒目前正在黃石新興“十四五”規劃的一項重點工程——智能綠色產業園的新區搬遷工作中大顯身手。在這項工作中,他要緊緊以智能制造和運營成本最低為中心,對搬遷后設備的工藝路線規劃、選型、投資、基建等進行調研、制作。
見到王作恒時,他和工友正在研究水冷5號離心機組的技改工作,離心機是生產球墨鑄管的主要設備,鐵水在離心機里高速旋轉、冷卻,形成鑄管。過去,5號離心機生產直徑0.8米和1米的球墨鑄管需要更換不同的拔頭才能把鑄管拉拔出來,能否用一套拔頭來拔取不同規格的鑄管呢?王作恒帶領工友進行論證和設計,終于利用撐傘骨架的原理,改造拔頭,把設想變成現實。“一套拔頭可以實現所有管型的拔管,第二個就是我們的拖輪系統,原來效率非常低,我們現在改成液壓驅動的,整體效率比原來提升了100%。5號機的機時產量比以前提高20%。”
鑄管生產對精度有著很高的要求,如果精度不高,鑄管就不平直,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提升產品質量呢,經過現場查勘,王作恒把突破點放在了離心機下的4個綠色底座上。生產鑄管時,底座上的4個拖輪帶動鑄管旋轉成型,拖輪的間距決定了鑄管的精度,4個活動的拖輪需要人工反復調整,精度在2~3毫米之間。王作恒另辟蹊徑,將4個活動拖輪變成兩對鋼結構一體成型的零部件,這樣一來不僅減少了人工調整的時間,精度也提高到0.02~0.03毫米之間。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舉動,可以使離心機的單臺產量產能提升15%,年產值增長300萬元。
這幾年,王作恒先后個人申請新型專利18項,發明專利4項。他還帶領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成立“王作恒創新工作室”,近3年,王作恒牽頭技改66項,平均年創效益2000余萬元。
王作恒說,“技術落后,產品的質量以及企業的綜合效益就會下降。在‘十四五’規劃迎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創新才有希望,創新攻堅,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技改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一定行!”
“一定要用數據來說話”
圖為魏瑞瑞在燒結機現場查看料層厚度和燒結礦成色
不論是在燒結滿是煙灰的大煙道還是在脫硫脫硝充滿活性炭的箱體,大家都經常能看到蕪湖新興鑄管公司煉鐵部部長助理魏瑞瑞的身影。大家都親切地稱他“魏博士”。
“人家其他博士都是坐在辦公桌和電腦前搞科研,他卻是哪里臟去哪里,真不像一個博士。”崗位工這樣說道。
魏瑞瑞今年30歲,2019年博士畢業后進入蕪湖新興工作,先后在燒結、高爐、煉鋼技術科、軋鋼技術科等部門進行學習歷練。2020年,他履新煉鐵部部長助理,主抓工藝改進和降本增效工作。
“就是喜歡搞技術。”魏瑞瑞坦言,博士畢業來到蕪湖新興,是因為公司領導在技術方面加大投入的意愿非常強烈,來到這里后自己可以發揮所長。
內返是燒結礦經振動篩過濾后留下來的不符合高爐要求粒度的燒結礦,這些燒結礦將返回配料工序進行再次利用。以前,燒結單機生產的內返量在145~165噸/小時,內返在配料中的占比一直居高不下。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魏瑞瑞當即開始記錄每日的內返數據,觀察各種參數的變化。“一定要用數據來說話,數據是不會騙人的。”他這樣強調。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分析后,他祭出了降低內返的“三板斧”:一是嚴格實行厚料層燒結制度,將料層厚度由原來的710毫米提高到760毫米;二是調整點火溫度,將點火溫度由原來的900攝氏度左右上升為1100攝氏度正負50攝氏度;三是嚴控燒結礦層平整度,要求料面波動不得超過兩節臺車的距離。通過以上這些方法,燒結內返量顯著降低,從2020年8月開始治理到11月結束,內返量平均降低了三分之一多,按照每噸100元的加工成本,單機每年可為公司節省數千萬的成本。
“我目前正在籌劃建設‘燒結杯’實驗室,已經得到了公司和部門的支持,到時候用實驗室指導配料進行科學生產,進一步實現數據化和信息化建設。”魏瑞瑞說,“有了這個實驗室,就不再需要用正在生產的燒結機去試驗配比了,徹底告別摸著石頭過河的配料模式。”
“把成本賬算細”
圖為于航查看風口活躍程度
在廣東新興鑄管公司煉鐵高爐爐臺上,90后煉鐵部部長助理于航正在抽檢各高爐風口狀態,思考著優化生產結構,計算物料平衡。
“目前這種礦粉庫存量不足,當前配比接不到下一船,必須降低配比量,還得考慮燒結礦成分限制、燒結性能和生產成本,保證燒結出的礦質量能夠滿足鑄管鐵水成分滿足和高爐爐況需求。”于航與煉鐵值班室的負責人說道。
降低礦粉配比量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于航說,“要防止、降低原料結構對燒結礦質量影響,至少要對常用原料的理化性能有所了解,同期降低燒結變料對后續工序的影響。”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南北物流基本切斷,高爐使用的保溫劑庫存告急,為穩定公司鑄管生產需求,于航差不多3個月吃住在公司。他多次組織召開攻關會,現場仔細觀察之后發現保溫劑使用存在浪費現象,保溫劑每包撒在鐵水表面后形成“山包形狀”,不僅保溫效果差而且用量高。思量之下,他制作出一個撥料板,將保溫劑撒下之后的“山包形狀”刮平,在保證保溫效果的同時,每罐鐵水的保溫劑用量由原來的6包變成3包。
在公司的煉鐵原燃料消耗成本攻關項目中,他作為煉鐵降本增效挖潛攻關小組第一負責人,在無經驗可循、項目開展難度大的情況下,從方案預研、保障舉措,到人員協調,再到系統部署和調試,步步為營,公司煉鐵各項指標按一個個節點完成,堿度穩定率、球鑄鐵命中率分別升高10%和5%……
在加入公司短短幾年時間里,于航已經成為公司煉鐵名副其實的“成本管家”。于航表示,接下來他將以為企業解決生產技術難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為工作目標,開展對標學習,逐步對關鍵指標控制措施進行優化改進,不斷創新技術工藝,為企業發展貢獻力量。
“環保、安全生產都是心上大事”
圖為高爐出鐵時取鐵樣,李志剛在目測鐵樣成份
天色已晚,新興鑄管武安本級1#高爐的職工們剛交完班,一個帶著黑框眼鏡、藍色安全帽的年輕人登上爐臺,先是到鐵口望了望,隨即便趕去高爐主控室。一名爐前工忍不住道:“你說咱李部圖個啥?暖和干凈的辦公室不坐,就愛往現場鉆。”
李部就是李志剛,這位“85后”剛履新煉鐵部部長不久。環保、安全生產都是他放在心上的大事。職工經?吹剿┬性谏a一線的身影,都說他將煉鐵部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
近年來,環保水平已成為鋼鐵企業的主要生命線。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最大程度保障公司產能,李志剛積極克服煉鐵部片區大、衛生死角多等影響。在嚴格保證煉鐵部有組織和無組織排放達標的同時,多次與黨團員利用周末時間開展環保義務勞動,有效提升現場環境治理水平,為公司沖刺環?冃級企業作出突出貢獻。
初到煉鐵部,李志剛就帶領職工啃下1#高爐爐況異常波動、各項生產指標持續低迷的硬骨頭。“如果爐況不順,職工工作量就越大、越辛苦,公司整體效益和職工收入也會受影響,必須盡快恢復高爐順行!”他登高爐、爬爐頂,每天工作到凌晨2點,只為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煉鐵界有句老話叫‘煉鐵不抓料,純屬瞎胡鬧’”。經李志剛等人的努力,燒結礦低溫還原粉化指標得到顯著改善,返礦率降低了5%左右,但爐況僅略有好轉。李志剛并未氣餒,而是將焦點轉移到優化各項操作制度上。
基本排除原料影響后,李志剛對高爐生產的熱制度、造渣制度等系列操作制度等進行優化調整,也正是這一關鍵一招揭示了高爐不順的真正原因。目前,1#高爐經檢修后已從長達2個多月的失常中成功順行,日均產量達到4000噸以上。
展望“十四五”,李志剛說,自己將堅持創新引領、時刻關注先進冶煉工藝,加大數字化應用、加強全工序智能控制,提高職工勞效;嚴守“環保雷池”,打造環境友好型綠色生態企業;持續推進精益管理、對標行業一流,敢拼敢打出成績。
原文鏈接:http://character.workercn.cn/34167/202012/29/201229142713172.shtml